欢迎访问酷搜科技

科技青年在沪共话新质生产力

科技IT 2024-04-24 创始人

冯妍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我是研究辐射制冷材料的,它不需要消耗能源,温度就会低于常温。把它应用到建筑上,在夏天就不会那么热……”

“我来自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智能方法可以对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判别准确率进行提升……” 

这些不同行业的声音,来自近日的一场精彩“头脑风暴”大讨论:4月22日,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首期科技班学员与上海科技青年在沪共话新质生产力。各行各业的学员和科技青年们近70人按照大致的技术领域分成4组“圆桌”,交流十分热烈。

在讨论中,青年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学科和领域的“交叉”是如何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其中,“人工智能”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几乎所有人都提到了以“AI+”给自己所在的领域赋能。

讨论会现场。受访对象供图

中国电科23所发展规划部副部长张闻宇说:“我们以前做水下探索是运用模拟信号压电技术,但如今新型数字化的装备颠覆了这个行业。例如,当收集到的一连串数据中出现单点故障,就可以靠算法来屏蔽这一个点。这对产业非常有意义。”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副教授崔鹏发言时,以“我就是那个传说中搞人工智能的”开场,赢得了现场的一片笑声。他指的是眼下各行各业都在尝试与人工智能结合,“军事通信、能源、生物医药……都在尝试用人工智能来解决实际场景的一些问题。AI为千行百业赋能,这是新质生产力比较突出的一个特色,一个大的趋势和方向。”

不过,他也指出了目前人工智能发展还存在许多严峻的挑战。“在人工智能的核心三要素‘数据、算法和算力’上,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来看我们是在一线,但和国际最先进的水平还是存在代际差。”

他也呼吁各个行业在积极运用“AI+”的同时,也要对人工智能报以耐心,脚踏实地去探索“AI+”,在目前的条件下尽可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果实。“历史上,人工智能技术曾两次陷入低谷,当期待过高但发现技术还达不到的时候,行业就会进入寒冰期。虽然目前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希望AI的从业者和各个行业能够携起手来,真正去解决一些落地的需求。”崔鹏说。

除了讨论已经出现的领域交叉,青年们同样觉得,这种横跨学科、地域与研究群体的交流形式本身,打开了学术视野,提升了科研效率,促进了科研思想、技术的碰撞与融合,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科研人员、上海青年35人引领计划成员李成举对异地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效率提升感受很深:“我们需要学习其他学科领域在关心什么,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而且面对面的交流比在网络上交流要清楚得多。”

南京林业大学数字化创新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博导圣倩倩则说,在上海的观摩学习中见到了许多先进技术,引发了她的很多思考。“例如我们在对单位考察中了解到了软X射线的技术,我觉得在植物的病虫害的鉴定、植株整体健康状态的识别这些方面,这个技术可能有用武之地。”未来,她想就这些新了解的技术,进一步深入探讨科研交叉应用的可能性。

(来源:中国科技网)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99 酷搜科技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苏B2-20221286

苏ICP备2022030477号-10 |——:合作/投稿联系微信:nvshen2168

|—— TXT地图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