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无限”在青海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我们村在黄南州尖扎县黄河边,村里251户946人是县上7个山区乡镇贫困户搬迁而来。政府指导我们村利用光照充足的优势,因地制宜实施户用光伏扶贫项目,全村屋顶光伏装机12千瓦。我们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全体村民实现了免费用电,同时多发的电还可以卖给电网,每户每年有4000多块钱的稳定收入,让群众吃上了‘阳光饭’。”
9月15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驻村干部旦正,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向参加2023“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的国内外嘉宾展示德吉村光伏扶贫的变迁。
借“光”脱贫,让德吉村全体村民成为光伏惠民的受益者,而德吉村亦成为青海省特色零碳乡村项目的典范。今日青海,正以其独特的生态地位和特有的资源禀赋,依托丰富的风、光、水、热能资源禀赋,借清洁能源展翅翱翔。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项目储能基地。王国栋 摄
解决“弃光”难题 推进我国光热技术进步
近年来,青海光伏项目发展成效显著,以中国绿发集团、天合光能等为代表的光伏企业,正依托青海资源禀赋,发挥出技术创新优势,为青海光伏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本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包括20万千瓦光伏项目、40万千瓦风电项目、5万千瓦光热项目及5万千瓦储能项目,是世界上首个集风光热储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科技创新项目。项目于2019年9月全部建成投产,截至2023年8月,项目累计发电55.5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43.6万吨。”15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项目现场,中国绿发集团青海分公司副总经理韦古强娓娓道来。
据介绍,这一示范工程采用“新能源+”模式,以光伏、光热、风电为主要开发电源,以光热储能系统、蓄电池储能电站为调节电源,是国际领先的多能互补、智能调度的纯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创新基地。项目还突破了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瓶颈,有效改善了风电和光伏不稳定、不可调的缺陷,解决了当前阻碍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技术难题。项目的中央控制系统还经过了英国建筑研究院(BRE)和全球公认的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联合评审,荣获中国西北地区首个净零碳建筑卓越级认证。
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基地,是我国在建和已建成光热项目中储热时长最长的电站,有效解决“弃光”的难题,对我国光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依托资源禀赋 青海光伏“风光”正好
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青海。青海以“智”探索建设清洁能源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基地的路径创新,正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贡献青海力量。
天合光能率先在青海构建了源网荷储一体化光伏全产业链零碳产业园。在天合光能电池车间,企业材料群总裁、青海大基地总裁仝斌介绍,青海天合光能电池车间采用目前行业最优的N型-iTOPCon电池工艺,生产210方形电池,匹配天合700W+至尊组件系列产品。产品具有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高单瓦发电量的优势,量产效率已经达到25.80%以上,一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整个工厂采用工业4.0智能制造技术AGV小车智能搬运,产品从发料到包装,实现全自动化,体现天合智能制造理念。
如今,天合光能在青海的全产业链布局,填补了青海规模化生产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空白。“企业预计在青海总投资500亿元,全产业链项目2022年7月开工建设,目前拉晶、切片、电池、组件及配套的坩埚项目已全面投产。 ”仝斌表示。
青海省光伏产业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布局,在清洁能源发展领域提交了绿色答卷。未来,在诸多清洁能源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携手努力下,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蓝图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