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酷搜科技

科学教育如何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科技IT 2023-06-01 创始人

什么是中小学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主要是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包含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孩子通过科学教育可以更理性,更加接受整个世界的发展,而且能够愿意投身到科技创新发展中。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普及工作做好了,让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机会,将来科创方面拔尖创新人才,也会不断涌现出来,这对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太重要了。>>详情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成果如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在课程教材方面,院士等一流科学家担任教材主编或学术顾问,参与编写并对教材编写团队进行培训,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一至九年级均已开设科学课,独立设置信息科技、劳动课程。

在师资建设方面,2022年全国小学专任科学教师总量比2012年增长了35.3%,初高中理科类教师稳中有增。通过实施“国培计划”“暑期科学教师培训计划”等重点项目,科学教育教师的岗位认同、前沿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在校外场所建设和科学实践活动方面,全国千余个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以及近万个乡村少年宫全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与中央彩票公益金建设的140余所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620余所研学基地和营地,共同开辟了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的广阔天地。同时,打造出“天宫课堂”、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详情


南宁市玉兰路小学的学生在智慧教室上英语课(2018年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下一步如何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已于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做好这道“加法题”作出系统部署。《意见》明确了工作原则。

重在实践,激发兴趣。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

重在集成,盘活资源。在现有科学教育资源和工作机制基础上,集成增效,整合校内外资源,精准对接学生需求,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菜单自选方式供全国中小学校和学生自主选择,塑造科学教育新动能、新优势。

重在融合,内外联动。注重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统筹普及与提高、选拔与培养,重视年级学段有机衔接、相关学科横向配合,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推动“请进来”“走出去”有效联动。

重在全纳,帮扶指导。强化宏观调控,将科学教育项目和有形资源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对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进行关心帮扶指导。

重在协同,系统设计。推动健全地方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有效联动、密切配合的科学教育协作机制,并不断完善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系统做好科学教育顶层设计,全面强化工作部署、推进、监测、指导,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提升科学教育实施效能。>>详情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南宫镇交包村教学点,学生积极回答屏幕里的课堂提问(2019年1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欣 摄

科学教育如何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就《意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明确要确保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在科学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

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科学教育,首先受教育投入不足影响。虽然科学课是重要的义务教育课程,也是被纳入中考的,但是,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学校缺乏科学教育场所以及设备、器材、图书、软件等。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农村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已经10多年没有增加任何新设备、器材。

为改变这一状况,教育部提出在硬件支持上,安排建设“中西部地区科学教育场所援建工程”等项目。在资源供给上,明确探索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弥补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拥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在社会动员上,部署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对口援建,尤其是与高精尖技术密切相关的企业,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培训专业人员。而在笔者看来,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强化基础教育经费的省级统筹,由省级财政保障对基础教育学校的投入,按照与城市学校一样的标准,加强对科学教育硬软件的投入。>>详情

如何扎实推进科学教育落地见效?

《意见》内容广泛而宏观,为确保《意见》取得实效,不是“一阵风”“一场雨”,我们将会着力建好长效机制,抓实抓细各项措施落地实施。要有组织,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合会议进行调度,组建专家团队,加强谋划指导和推动落实,确保进度有人管,问题有人答,难题有人帮。要有支持,广泛争取各类社会资助,加大对科学教育支持力度。实施“校内科学教育提质计划”“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千家万馆’科学教育总动员行动”“科普进万家行动”等一系列重点项目。要有对账交账,定期对青少年科学素质进行监测,公布相关结果,指导工作进度落后地区有针对性地改进,力争用3到5年时间使中小学科学教育有大的突破性进展。>>详情


江西省南昌市朝阳小学通过开设机器人、智慧农业,3D打印等趣味科普课程,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摄

“未来教室”如何点燃孩子的科学梦?

初二学生刘名昊是个技术迷。在Python的应用上,他已经是“小老师”的水平,可以指导同学了。

刘名昊常去的,是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以下简称回龙观育新学校)落地的腾讯“未来教室”。这里堪称各类科创课程的大本营。他喜欢人工智能课程,前段时间,老师还专门和他们讨论了ChatGPT;他还喜欢课堂上的游戏化学习内容,进入一个情境,开展一场冒险,把知识点学完并正确应用才能通关。

今年5月底,记者探访了这间“未来教室”。室内空间96平方米,装载多媒体教学系统、互联与直播录播设施,有开源硬件、VR、3D打印、科技体验设备等104套(台),还有腾讯提供的信息技术科技课程及开课服务、信息科技教师培训服务等。教室硬件支持开展编程、3D打印、激光切割、教育机器人等课程,还能提供AR/VR互动、眼动追踪等科技体验项目。

回龙观育新学校是一所十二年制学校,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未来教室”引进后,同样的一套技术设备,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可以用;但在学习内容上,它又是进阶式、体系化的。“学生容易适应,学起来也能很快上手。”回龙观育新学校信息科技教师陈海燕说。比如,都是智能类课程,针对小学的学生,教师会注重孩子的体验和感受;初中阶段,注重重要概念的构建和理论的理解;在高中,则更强调理论的深入学习。“课程深度要符合他们各个阶段的发展水平,广度也要符合课标的要求。”陈海燕介绍,信息技术老师们也在努力拓展课程的丰富性,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应用。

“未来教室”是科学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期待更多新技术应用惠及教育,点燃学生的科技梦和创新梦。>>详情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99 酷搜科技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苏B2-20221286

苏ICP备2022030477号-10 |——:合作/投稿联系微信:nvshen2168

|—— TXT地图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