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酷搜科技

电视剧《大考》: 生动书写人生答卷

科技杂谈 2022-10-06 创始人


2020年皖徽省金和县的两所高中里,高三学生即将迎来高考,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和一场意外的洪水,又让他们所在的城市乃至整个社会一起卷入这场特殊的“考试”中——近日,由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的电视剧《大考》在总台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开播,不仅获得收视破1的好成绩,还因真实质感、宏阔视角和丰满人物引发观众的高频次互动。


在开篇学校的高考誓师大会上,校长激情演讲,弹幕留言“太真实了,听得我激情澎湃”;演到老师严厉批评违反纪律的学生时,观众评论“这句话和当年我老师的话一模一样”;当片尾曲《骄傲的少年》响起,网友们再次破防,“这是我们当年的班歌”……剧作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让百姓站在舞台中央,展现在这场“大考”中普通人的成长,彰显全社会在特殊时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让观众在接地气的故事中产生了共情和共鸣。


在时代叙事中

彰显浓厚的家国情怀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每个国家都带来严峻考验。在我国,高考不仅是高三学生人生命运的转折点,更是一代年轻人、教育工作者等向时代交出的庄严答卷。电视剧《大考》立足于这一时代背景找寻叙事切口,将高考这个常态的大事放在疫情的背景中讲述。


高考不仅仅是学生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其背后还牵扯到父母、亲朋、教师乃至社会各个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大考》中的“大考”,不只是学生的大考、家长的大考、教师的大考,也是教育的大考、社会治理水平的大考,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大考。考生们如何应对这个人生的艰难挑战?在遭遇疫情延迟复课后,老师、家长、社会各界如何支持帮助他们?国家又是如何强力出手,制定相关政策,为这次高考保驾护航?创作者通过复调式的结构,对这些问题做出回应。一方面,创作者通过因遭遇洪灾延期考试、启用副题,积极疏导考生情绪等情节铺陈,深刻揭示了这些考生之所以能够完成高考,得益于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另一方面,在史爱华、王本中等教育工作者就不同的教育理念进行交锋对话的过程中,在几位考生与家长的日常交流中,创作者借由人物之口对我国高考制度进行探讨,最终传达出理性且辩证的认知,即任何制度都没有绝对的完美,但现阶段的高考制度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内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市井生活中

定格普通人的奋斗足迹



一座城市、两所学校、数位老师学生、几户典型家庭——该剧依循着从个体到家庭再到社会各界的故事线索,用丰富的群像、典型化的人物、复杂的人物关系,拼出一幅千家万户乃至整个社会备战“大考”的全景图。创作者将镜头对准疫情之下的普通人,透过特殊时期的重要社会事件描绘青年一代的梦想与奋斗,透过社会力量的凝聚彰显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由于父母在武汉做小生意,田雯雯独自一人在老屋生活,虽然时常感到孤独,却不想让家人担心;周博文的父亲沉迷于网游、母亲辛苦养家,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与父亲斗智斗勇;擅长画画的吴家俊以当原画师为梦想,在他的坚持下,母亲也从反对变成支持;家庭贫困的高铭宇因相依为命的爷爷去世一度陷入迷茫,在校长和同学的帮助下重新振作起来……该剧将视角下沉至一个普通县城,以平视的视角展现几个来自不同类型家庭的考生的真实生活状态。在生动展现普通百姓的奋斗精神与逐梦之旅的同时,也不回避留守儿童、精神亚健康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共同绘就了一幅充满烟火气息的中国式市井百态图。


面对生活赋予的鲜活素材,《大考》没有刻意渲染、过度铺陈,而是以一种“生活流”的方式,将日常化的生活、情感融入叙事,于细微处见不凡、从烟火气里见崇高。因而,该剧不仅较好地展示了中国式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又比较立体地刻画了医护工作者、警察、基层干部等面对突发事件时同舟共济的大爱与大义。这些情感脉络的交错与汇聚,让观众在静水流深处感受到了人性的美与善。


在现实观照中

实现精神引领



对于时代感强的作品,观众往往以更为苛刻的标准评判,因为这种饱含民族共同记忆的内容,既不容轻慢,亦不容夸大。该剧以独具匠心的创意、生动流畅的叙事、短小精悍的体量,真实展现了封校过年、居家办公、上网课等一系列疫情时期的特殊印记,又将安徽歙县洪灾导致高考延期的真实事件融入其中,极易令观众尤其是近年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及其背后的家庭产生共情与共鸣。“太真实了”“真心好看”等,成了观众评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


电视剧创作不仅是对现实的映照,更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审美创造和精神引领。《大考》中,从金和县的市井百态、中学校园等多个场景,到鼓舞人心的誓师大会、埋在书本堆的课桌、挂满墙壁的奖状等诸多细节,都充满了纪实感和亲切感。此外,四中校长史爱华与一中校长王本中翁婿关系的建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与“非典”时期的巧妙勾连等,又在某种程度上营造出一种镜像和互文效果,赋予了剧作兼具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审美特征。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密联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大考》虽在矛盾冲突的复杂性、表现社会生活的纵深感等方面,还有可提升空间,但仍不失为一次紧跟时代脉搏、深入生活搞创作的用心实践,对未来的电视剧创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10月5日第6版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与光明日报文艺部合办的“视听观察”专栏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99 酷搜科技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苏B2-20221286

苏ICP备2022030477号-10 |——:合作/投稿联系微信:nvshen2168

|—— TXT地图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