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酷搜科技

儿童语前能力:易被忽视的语言基础

科技品牌 2022-08-07 创始人

原标题:儿童语前能力:易被忽视的语言基础

   当婴儿第一次呼喊“爸爸、妈妈”时,父母激动与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但这还不是孩子真正“会说话”。婴儿真正把有意义的声音形式和概念内容结合在一起,通常要在1周岁以后。那周岁以前的婴儿是否有沟通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沟通能力在家庭环境中得以发展,并且十分重要。

  儿童语前能力的表现

   沟通是人们与他人分享观念、想法、信息及感受的过程,也是社会互动的基础能力指标。沟通可以是口语形式也可以是非口语形式。在出生后的第1年里,婴儿几乎都在学习如何与外界沟通。婴儿正式开口说话前的这段时期,被称作“语前期”。

   儿童语前能力是指在孩子说话之前具有的一种不用语言和外界沟通的能力,包括声音、面部表情、手势、眼神交流、模仿等非言语能力。语前能力对儿童的未来说话和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开始积极融入家庭环境的互动交流了。比如,用“哭声”发信号,父母就会有回应。家人对哭泣给予回应的形式多样,可能是“抱抱”的行为,也可能是语音应答,或者是给予食物。在得到父母的积极回应后,婴儿就会停止哭泣。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回应,都会让婴儿逐渐掌握这种沟通能力,慢慢地学会表达他们的需求。

   一般在婴儿出生3个月左右,便会用声音来回应,尽管这时候的语音形式比较少,声音比较单调,可能只是“咕咕/唧唧”声,但这是走进沟通世界大门的起点。这种“咕咕”声是一种喉部声音,是婴儿开始尝试用声带发声并且成功后的声音。家长对这些声音要给予积极回应。很多照看者仅会对孩子吃喝等生活需求作出回应,甚至认为孩子不哭不闹就是乖孩子,这些做法是不科学的。

   随着月份增长,婴儿自己的“语音库”也会日益丰富。孩子在6个月左右会发出“a、i、u、e”,甚至可以自己“ba、di、mu”地组合着玩。在与外界的沟通中,婴儿常常会用这些语音发出邀请或者作出回应,配合着面部的小表情,沟通意图十分明显。这些并不具有语言意义的声音,对婴儿来说非常宝贵。它们被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储存在孩子的记忆中。日后,婴儿慢慢将声音和事物概念结合起来,就发展出了语言。这时候的父母也应该像聊天一样,咿咿呀呀地和孩子有语音互动,语调可以富有变化,有助于促进孩子语音的萌发。

   虽然没有语言,但是小婴儿渐渐在8、9个月的时候,自己学会了一个高效沟通的法宝――手势。婴儿开始使用手势或者一些动作来与大家沟通。比如,小婴儿用手指东西,眼神在大人和想要的物品之间来回移动,并且用他特有的声音和语调催促大家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反映婴儿沟通意图的动作或行为,对孩子未来说话有重要作用。

   语前能力是儿童说话前的重要基础,就像一粒种子,需要沟通环境的土壤,才能促使它生根发芽,形成与我们一生相伴的语言能力。

  语前阶段的高危信号

   儿童语前能力是未来表达和理解的基础。科学研究表明,婴儿在6个月左右是否有较好的言语感知能力,与他们日后是否有较好的词语和句子理解与表达能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孩子的语前能力相对较弱,那么他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包括社交技能、语言理解和表达、游戏技能、注意力等。这样的孩子可能很容易沮丧,因为他们没有学习或使用语言的基础技能。比如,婴儿想要的东西不能准确地指给家人,无法获得满足,就会发脾气。在游戏方面,不能和家人互动,从活动中获得的乐趣较少,从而主动性降低。在社交方面,不能与他人进行非口头的互动,因为沟通能力较弱,与他人易发生冲突或者妥协。在语言表达方面,词语的使用可能会延迟,因为孩子还没有学会重复词语和语言的技能。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语前能力较弱,除了在家庭环境中多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外,也有必要去医院或专业语言机构评估孩子的语言和整体发育水平。当孩子1周岁左右时,如果出现下述这些现象,比如,不会发出咕咕声;没有声音或者没有重复的音节;没有眼神注视;不会寻找声音来源;对声音没有回应;不会用手指东西;不会模仿;喊名字没有反应;缺乏社交微笑;不会使用不同的声音表达饥饿、开心、难过等,建议家长带孩子做系统的评估检查,结合语言发育的相关指标,确认孩子是否有语言发育迟缓或者其他问题。

   语言发育迟缓不仅预示着语言表达能力低,同时也有可能在语言理解和心理成长等方面出现障碍。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在语前阶段的这些高危信号,将来孩子在学习说话、语言理解表达、社交游戏乃至课业学习和工作中都可能出现一些困难。科学研究表明,早期发现沟通问题,在环境中增强交流互动,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强化措施,这对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十分有利。如果没有其他疾病诊断,儿童只是单纯的语言发育低于同龄水平,通过干预,有50%到70%的孩子是可以追赶上同龄孩子的。

   大人及早关注儿童语前能力的发展,可以较好地预防在语言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即便孩子语言发育存在一些障碍,也可以早点介入语言干预,通过科学的干预手段,帮助缩小孩子语言发展的差距。

  如何培养儿童语前能力

   儿童语前能力是可以培养并得到提升的。在出生后的一年时间里,婴儿对来自环境的刺激(认知和听觉发育正常的情况下)十分敏感,其沟通行为深受家庭沟通环境的影响。因此,这段时间孩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尤为重要,家庭成员应当具有积极的沟通态度和意识。具体包括:

   积极回应。婴儿发出声音时,家庭成员可以用“婴语”与孩子互动起来。婴儿说“a、a”,妈妈可以用单音节重复回应,和婴儿之间形成“有来有回”的沟通模式。还可以同时教孩子沟通的因果本质。比如,婴儿发出声音,指向奶瓶,他就可以得到牛奶。婴儿慢慢就会发现他的话语会对别人产生影响,慢慢学会有目的的沟通。我们不断在环境中重复这些话语,婴儿就会形成记忆。

   主动沟通。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婴儿不会讲话,就不和婴儿聊天。家长需要“没话找话,自问自答”,可以说一说正在做的事情,也可以跟随孩子的目光或者兴趣用语言介绍他们看到的世界,帮助孩子学会把单词和事物、动作联系起来。例如,在给孩子洗澡家长时可以说:“我们洗澡澡,打泡泡,冲水水,好舒服。”家长尽可能简化对婴儿用的沟通语言,同时调整说话速度。这时候建议关掉家中的背景音(如电视、手机等),以便于让孩子更好地分辨一个人的声音。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生活交流构成了人类交流的本质,是第一次对话的起源。

   正面交流。婴儿通过观察,不仅可以捕捉到嘴巴变化带来的语音变化,还可以学会面部表情。家长可以用丰富的语调和夸张的表情来获得孩子的注意,以提高孩子目光注视的时间。比如,“躲猫猫”或者“挠痒痒”就是互动性非常强的沟通游戏,家长可以轮流和孩子进行,既有动作,又有表情,还可以培养眼神交流,鼓励孩子注意大人的面部。

   动作沟通。在孩子9个月以后,家长可以适当教婴儿一批“动作”,丰富沟通的手段。比如,点头(好)、摇头(不要)、挥手(再见)、伸手(抱抱)等。

   互动轮替。轮替是在游戏中家长和孩子轮流进行的一种方式,比如,来回推动一辆小汽车。轮替中既有角色转换,又有家长示范和孩子模仿,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活动。

   听说并重。家长应鼓励孩子听更多的声音,可以是家里的也可以是外面小公园里的,然后积极和孩子讨论听到的声音,比如,告诉孩子“狗狗在叫,汪汪汪”。家长要给孩子表达需求的机会,如果孩子需要某一样东西,先等一等,不要急于帮助他,而是让孩子自己表达出来,表达方式可以是用手指一指或者使用简单的语音。

   (作者:段海凤,系中央民族大学中文学部讲师)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99 酷搜科技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苏B2-20221286

苏ICP备2022030477号-10 |——:合作/投稿联系微信:nvshen2168

|—— TXT地图 | 网站地图 |